
“碳中和”概念拉开我国低碳循环经济时代的序幕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碳中和”的概念,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将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可以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被完全吸收掉,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自此,我国正式进入低碳循环经济时代,各项与碳中和相关的政策也陆续发布。
表1 我国“碳中和”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
政策内容 |
2020年9月22日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2020年10月21日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气候投融资的定义与支持范围,指出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个方面。 |
2020年10月29日 |
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
2020年11月2日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排放配额以及其他产品。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个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 |
2020年11月20日 |
生态环境部发布征求意见稿,指出将根据发电行业碳排放核查结果,筛选确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实行名录管理。 |
2020年12月12日 |
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
2021年1月5日 |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企业的应当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一)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二)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 |
2021年2月8日 |
央行报告指出,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下一阶段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促进碳价格发现,引导金融体系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更多资源。 |
2021年3月6日 |
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同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 |
“碳中和”背景下,生物基产业有望成为万亿新蓝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两大方向: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对于化工新材料的影响包括:提升光伏、风电新能源的比例,带动上游材料的需求增长;部分替换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的产品需求,如生物基聚酰胺、PLA 可降解塑料,以及生物柴油;通过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实现 CO2 循环再利用。
生物基产品是指源自生物质的非食品产品,包括生物燃料、生物基化学品及生物基材料。目前全球主要的大宗生物基化学品包括乙烯、乙二醇、丙二醇、甘油、丁二醇、乳酸、癸二酸等等,生物合成技术已经产业化。其中糖基化合物乙烯、乙二醇、丙二醇、乳酸、丁二醇、琥珀酸、戊二胺等是下游生物基 PE、PLA、PET、PBS、PTT 及 PBAT 等的关键原料,油基化合物甘油、长链脂肪酸及脂肪酸则用于生物基 PHA、PA 及环氧树脂等材料的制备。
表2 生物基相关产品定义
生物基产品 |
定义 |
生物燃料 |
泛指由生物质组成或萃取而成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目前以运输用液体燃料为主,如生物柴油、乙醇、沼气等。 |
生物基化学品 |
指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淀粉、葡萄糖、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生产的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等产品如乙醇、乙烯、甘油、乳酸等 |
生物基材料 |
指用可再生原料通过生物转化获得生物高分子材料或单体,然后进一步聚合形成的高分子材料,主要为生物基塑料,如PLA、PHA、PBS和PBAT等。 |
图1 生物基材料产业链
资料来源:Nova Institute,IEA Bioenergy Task 42,安信证券研究所
生物基产业是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通过生物质—生物基产品—循环利用或燃烧—CO2—生物质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经济。
图2 生物基产品参与循环低碳经济流程图
资料来源:Nova Institute
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也使得生物基产业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19年底全球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2446亿吨,储采比为49.9年,大约可开采50年。据OPEC数据,2018年世界原油储量近14980亿桶,而世界原油供给量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361亿桶,假设未来供给增长速度不变且无新增油储量,预计至2050年原油资源将枯竭。相比之下,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基产业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据Nova institute数据,地球每年生产1500-1750亿吨生物质,而2018年全球生物质总需求量仅为123亿吨,需求不及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生物基聚合物生物质需求量目前占比极低,仅占0.034%。
图3 2018年全球123亿吨生物质用途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Nova Institute
生物基产业有望成为万亿新蓝海:据OECD预计,全球有超过4万亿美元的产品由化工过程而来,未来10年至少有20%的石化产品可由生物基产品替代。这也就意味着生物基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00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
生物基聚氨酯或将成为开发新方向
聚氨酯被誉为“第五大合成塑料”,具有耐磨、抗撕裂、密封、隔音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轻工、化工、电子、建筑、汽车、纺织、医疗、国防、航空航天等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据天天化工网统计,2020年中国聚氨酯制品的消费量约1174.8万吨。但在庞大的需求背后,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生产聚氨酯原料和制品大多来自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并且这些原料大多为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同时聚氨酯材料难以降解,其废弃物回收困难,从而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
因此从环保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角度来考虑,使用廉价、环保、可再生的生物基材料代替石油原料来生产环保型聚氨酯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目前全球生物基聚氨酯主要应用在建筑、汽车、电子和家具领域,其中建筑行业已成为全球生物基聚氨酯最大的终端应用市场。
但目前国内在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研究水平还不够高,由于多种技术壁垒的限制,生物基聚氨酯在中国还未发展起来。目前市场上的生物基聚氨酯产品性能还无法和石油基聚氨酯产品相媲美,品种少,稳定性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此次“碳中和”概念的提出,将推动生物基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生物基材料在聚氨酯行业的应用可期,生物基聚氨酯产品或将成为未来聚氨酯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