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应用保温材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工业保温出现在185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大规模使用石棉作为舰船保温隔热材料,美国在二战开始就用硅酸钙。1948年,美国开始工业性应用生产。日本在1962年开始使用硅藻土和岩棉作为保温材料。随后泡沫玻璃、泡沫塑料等新型保温材料相继问世,矿物纤维制品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1973年,世界能源危机后,保温材料进一步向系列、多孔、微粒反射方向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动向。如美、英、德、日等国发表了泡沫沥青保温材料专利,苏联研制了蜂窝多孔硅及美、英、法等国研究应用沥青、焦油和天然石油烃预聚物等。我国石油工业保温技术经历了从低效到高效、从现场手工作业到机械化预制的发展过程。
我国绝热保温材料的生产企业目前已有上千个,产品有十几大类、上百个品种,适应温度范围从-196℃到1000℃,技术、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目前国内使用的绝热保温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1)泡沫型保温材料;2)复合硅酸盐保温材料;3)硅酸钙绝热制品保温材料;4)纤维质保温材料。
目前我国总体保温绝热水瓶,特别是应用技术较国外差距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品种规格少,总体质量意识、节能观念差;设计缺乏创新意识,对新结构及新材料了解不透,往往套用现有规范,不利于新材料及新结构的推广等。
聚氨酯是通过两种液态化学品——异氰酸酯和多元醇,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固态发泡基体。将发泡剂加入其中一种液体组份中,使得聚合物在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发生膨胀,这样便可获取固态泡沫。可通过生产工艺的选择,添加特定的添加剂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进行控制。在预制保温管道中,由于聚氨酯硬泡卓越的保温性能及机械特性,因此成为首选材料。
全球能源需求上升要求人们大量投资,兴建高成效、环境可持续的供应基础设施。30多年来,聚氨酯硬泡一直成功用于为管道提供保温和保护。如今,它的使用范围超过其他材料,并日益取代其他材料。最受青睐的应用之一是用于集中供热的制冷系统。在这个领域,它是许多规范师的优选保温材料。它还常用于陆上和海底石油管道、电站的供热和水暖服务、化工厂、炼油厂以及乳业应用。
集中供热和制冷系统必须具有极高效率,才能将冷热水从集中来源配送至居民、商业或工业用户。由于采用规模优化的工厂,能源主要用于按所需方向泵送热能。热水或冷却水是这些管网中使用的标准介质,而聚氨酯保温是尽量高效地将能源输送至所需地点的关键。
在各大洲都有数千公里的管道为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提供服务。陆上和海底输送管道、平台和油轮组成的复杂网络,构成现代能源供应行业的基础。聚氨酯保温帮助工程师优化该网络的高效表现,使他们更容易让整条供应链保持理想的温度效率。
管道在化工园区和化工厂中发挥关键作用,广泛用于高效运送流体。对这些管道进行保温可减少能量散失,节省泵压成本。石化、制药、食品、饮料和采矿行业经常配备聚氨酯保温的管道。
液化天然气是极其重要的能源,用量不断增长,但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在这个领域,聚氨酯广泛用于管道和储罐的保温。
聚氨酯保温材料作为管道保温不可替代,聚氨酯保温管从里到外分三层结构:
根据设计和客户的要求一般选用无缝钢管、螺旋钢管和直缝钢管。钢管表面经过先进的抛丸除锈工艺处理后,钢管除锈等级可达GB8923-1988标准中的Sa2级,表面粗糙度可达GB6060.5-88标准中R=12.5微米。
用高压发泡机在钢管与外护层之间形成的空腔中一次性注入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原液而成,即俗称的“管中管发泡”。
预制成一定壁厚的黑色或黄色聚乙烯塑料管材。其作用一是保护聚氨酯保温层免遭机械硬物破坏,二是防腐、防水。
全球领先的聚氨酯解决方案供应商亨斯迈,其产品的市场应用极其广泛。亨斯迈为管道网络的各个环节提供保温解决方案,包括:预制保温直管、旋转管道的喷涂保温、预制保温软管、接头部的原位保温、保温护层。
管道保温是影响节能的重要因素,保温管的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0世纪70年代后,国外普遍重视保温管的生产和应用,力求大幅度减少能源的消耗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国外保温工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新型保温材料也正在不断地涌现。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管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厂只能生产少量地下直埋保温管,但中国保温工业经过3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不少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化,质量从低到高,应用越来越普遍。聚氨酯材料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保温材料。硬质聚氨酯具有很多优异性能,在欧美国家广泛用于保温隔热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温材料中约有49%为聚氨酯材料,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尚不足20%。因此,聚氨酯材料保温管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